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1集课程复讲 |
华红霞学长 |
|
一、学习提纲 1、生活中如何落实“事非宜,勿轻诺”。 2、怎么样才是会讲话? 3、如何在是非中保持中立? 4、如何分辨善恶?标准是什么? 5、爱敬存心在生活中如何落实? 6、如何劝人为善?
二、学习报告 1、生活中如何落实“事非宜,勿轻诺”。 一是对孩子。我们对于孩子的要求,合理的可以答应,不合理的,一定要坚持原则。不然他要什么你给什么,助长了他的贪心,他的奢侈、奢靡之气,这样就危害甚大。所以这一点不可以“轻诺”。同时当我们发现小孩有轻诺的现象,我们也要给予引导,给予教导,教导孩子在答应别人的时候,首先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;其实是答应别人的事,是不是符合相关法律、学校的规定。 二是对成人。当别人有求于你,比如他有急事,你先要稳下心来把这件事听清楚、冷静思考分析、急事缓办。你要考虑:第一个他的能力够不够,第二个自己的能力够不够,要看看这一件事情各方的缘分成不成熟。假如不成熟,你就很轻率的答应,到时候你做也不是,不做也不是,就会很尴尬,也会产生一些误会。所以我们有善心,还要用理智去判断才行。
2、怎么样才是会讲话? 讲话的目的:是要让别人听,而不是自己要说。 讲话能力可训练:人跟人言谈的互动很多,所以讲话要学,多磨炼就好,讲话可以从小训练,多讲就熟练,胆识胆量就训练出来。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存心、要能利益他人。同时训练的过程中,我们还要注重孩子的仪姿、威仪训练。 讲话的声调:“尊长前,声要低;低不闻,却非宜”,所以声调要适中,不可以太大声,不可以太小声。还有“问起对,视勿移”,所以在对别人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对方以示尊重。所以这些小细节,你花点功夫去注意、去训练,等三个礼拜、四个礼拜,自然而然就循规蹈矩。 讲话的语速。“勿急疾,勿模糊”,我们与人交谈当中要时时观照自己讲话有没有太快,假如太快了,别人听了会很吃力。有些朋友认为自己讲得已经够慢了。其实,我们不能拿自己的标准,要拿别人可以接受的标准,讲话是要让别人听。 养成复述的习惯:我们要有一个习惯,不管是谁交代我们事情(特别是电话里),我们在挂电话之前先再给他复诵一遍,这样才会万无一失。 “一寸光阴一寸金”,决不要因为一句言语的疏忽,耗了大家大半的时间。所以要谨慎对待。
3、如何在是非中保持中立? “彼说长,此说短”,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这样说长道短?他们的目的在哪?俗话说: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。而且人群有一个习惯,他会逼你:你到底是要在我们这边还是要在那边。当然我们应该是两边都不站。所谓“不关己,莫闲管”,赶快是非之地远离。因为,来说是非者他一定有所目的,一来是要拉拢你,二来要诋毁别人。只要有是非,就会对团体有所伤害,那我们绝对不乐见这样的情况发生。 而且,当你在团体当中不两边站而站中间,这样你的位置就非常重要。因为两边必然都有偏颇,而当一个人太偏颇了、太过了,久了他也会觉得自己有错误,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。 比方说,某个主管做了一件事,是做错了,有人会批评过度,有人会一味袒护,两边就闹得不可开交。这个时候我们站中间必有大用。袒护的这一边,我们可以引导他们,真正为他(主管)好绝对不是一味的袒护,往往这么一说,他也会深有同感;对批评的这一边,我们可以引导他们,“攻人之恶毋太严,当思其堪受”。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要太严苛,你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。而且说实在很多事因为你不是当事人,说不定我们做的时候也有可能犯他同样的过失,所以还是要宽容相待。 当然,“莫闲管”意思是说一些是是非非了。假如是关于集体、单位、公司重要的事情,我们要积极参与,对事不对人,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说、有不同意见的也要及时提出。
4、如何分辨善恶?标准是什么? 善的判断依据:《了凡四训》。 《了凡四训》这本书,对于善的判断讲解得非常的透彻,要好好看这本书。其中就有提到,判断善恶要从根本去看。这有真有假,有是有非,有偏有正,有半有满,有大有小,有难有易,有端有曲,太多了。我们好好把《了凡四训》这本书的道理好好研读,对自己、对家庭绝对有莫大的帮助。而且这本书日本天皇把它视为治国宝典,所以对一个国也相当有帮助。 (1)有真有假。中峰和尚说:打人骂人不一定是恶;而对人恭敬、很有礼貌不一定是善。假如打人、骂人是因为要唤醒那个人,一巴掌要把他打醒,这个存心是善的,利益他人,所以也是善。当然,我们那一巴掌打下去要确定他能醒,假如不能也不要打,那会结怨。所以学问还是要学得灵活,要伺机而动;假如他对人礼敬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,都为了自己的私欲,那是虚伪的,所以不是善。 从中峰和尚的教诲,我们可以了解真善跟假善从他的存心判断,一念自私自利,纵使再有礼貌也是恶;一念利益众人,纵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的,都要从他的存心去判断。 (2)有是有非。古代在孔子时代,孔子有两个学生,一个叫子贡,一个叫子路。子贡赎回国人却拒绝国家的赎金,被孔老夫子认为不恰当,因为子贡这样做容易让一般人救人有顾虑、有迟疑,他们要赎金也不好、不要赎金却有些人力不人心。所以夫子跟子贡说:你这么做会有流弊问题,这个流弊就是往后会有不好的影响,可能就有人因为这样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;子路救了人却接受被救人的牛。而孔夫子却表扬了他,这样做是对的,往后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别人危急都会奋不顾身去救人,因为他们都会体会到善有善报。 所以圣人他都会从大的方向去思考问题,而不是在一个点上而已。所以是善还是非善,我们还要考虑到往后的影响性。所以当场好像是好的,但是往后的害处很多,这种事也不能做;当场做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认同,可是往后会利益相当多人,这种事要做。这是从流弊问题来考虑到善。 (3)有偏有正。有宰相吕文懿公辞官回乡,路中遇到了一个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间,随从要把他赶到路旁,而吕文懿公存心仁厚说:我们就绕道好了。结果没多久,听说这个挡道的醉汉被判死刑。吕文懿公听到这个消息后说,当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给他处罚处罚,可能他会有所警戒,今天就不至于会犯下这么大的错。所以他存心仁厚是正,但是因为姑息了这一个醉汉,所以结果反而不好,这种情况叫正中偏。 一次干旱闹灾,很多的人民就开始擅自抢当地员外的食物。员外怕米粮被抢光,组织仆人拿着棍子处罚这一些抢劫的人。所以这些抢劫的人所畏惧没再作乱。当初员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粮,之后却让这些乱民不敢造次。所以这个叫偏中正。心里确实不是为了社会大众,但是后来却影响了社会大众,这叫偏中正。所以善也有正有偏。 (4)有半有满。一个女士捐了两文钱,结果住持亲自帮她忏悔。后来她入宫富贵,拿了几千两来,结果住持只派了他的徒弟帮她回向。因为这两文钱是全心全意,这是满善;后面只是把她富贵当中的一点拿来捐,而且心已经不如第一次那样的恭恭敬敬,所以这是半善。也曾经有一个报导,一对农夫老夫妇把他一生的积蓄统统捐出来,买了一台救护车投入救人的行列当中。所以这一对老夫妇他是做到了满善,全心全意。 (5)有大有小。卫仲达有一次睡觉的时候,被阴司带到阎罗王。阎罗王把他的善、恶的记录搬出来秤一秤,看哪里重,哪里轻。结果恶的几乎可以把一间房子都占满,而善的只有像一根筷子一样小小的。阎罗王就跟他讲,只要起心动念是恶是不善,阴间都有记录起来。所以纵使没做,但是你的念头里面常常有恶念,所以才会这么多。但结果秤的时候,那一小小的善录反而比这么多的恶还要重。原来那个善是,当时朝廷大兴土木,卫仲达建议皇上取消这件事,虽然后来皇上没有接纳,那也是善,因为这一念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着想,所以这个善非常的大。 所以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心念。
5、爱敬存心在生活中如何落实? 爱敬存心应该怎么样去落实?爱敬存心先爱谁?先敬谁?所以《弟子规》就可以做到爱敬存心。“敬重尊长”,在家尊敬父母,在公司尊敬上司。比方说我们在学校也应该尊敬校长,尊敬教育官员。那我们也要尊敬自己政府的领导人,绝对不可以大肆批评,这样也是对国家政府领导人不敬。所以这是敬重尊长。
6、如何劝人为善? “劝人为善”。有句话叫:“在成人的世界里面,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,人们会看你做什么”。因为成人比较固执,你用讲的不见得讲得动,他要眼见为凭,不然你只用讲的,他说:你跟我也差不多,你也没资格讲我。所以大半都要用身劝,用立身行道去感化。 在在三国时有个名臣管宁,他治理的地区管理得很好。当他在路上看到牛把别人家的稻田里面给破坏、乱踩了,他就马上去把这一头牛牵过来,然后在树荫下等,等着这个牛的主人过来。牛主人过来就相当惭愧。那时候,人们常常因为打水而争吵、争夺。管宁也没有去教训他们,而是自己去买了很多的桶子,很早就去打水,打好了都放在那里。结果这些人民本来要抢着去打水,一看长官都已经帮他们打好了,马上心生惭愧。 所以这都是以身去劝告,唤醒他们的羞耻之心。所以劝别人也是高度的智慧。
2012年10月10日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